您当前的位置 :首页 > 走进浚县 > 历史沿革

历史沿革

   夏代,浚地处冀、兖、豫三州之交。商代称黎。

  春秋时,浚地有牵城、雍榆、顿丘,分属晋、卫。

  西汉高祖年间(前206—前195年),始置黎阳县、顿丘县。黎阳县治在今大伾山东北;顿丘县治在今屯子镇蒋村附近。

  西晋泰始二年(266年),黎阳县改属司州魏郡。东晋时,浚地先后属晋、后赵、冉魏、前燕、前秦、翟魏、后燕。永和七年(351年),置黎阳郡,辖黎阳县。太元十四年至二十一年(389—396年)间,废黎阳郡,黎阳县属汲郡。

  北魏孝昌年间(525—528年),分汲郡置黎阳郡,辖黎阳、顿丘二县。永安元年(528年),分黎阳县置东黎县,县治在今善堂镇临河村南,属黎阳郡。

  东魏天平元年至武定八年(534—550年)间,置黎州,辖黎阳郡。

  北齐天保元年至承光元年(550—577年)间,废黎州,黎阳郡属司州。

  北周宣政元年(578年),复置黎州,辖黎阳郡。

  隋开皇三年(583年),黎州、黎阳郡俱罢,黎阳县属卫州。十六年(596年),置黎州,辖黎阳县、临河县。

  唐武德二年(619年),置黎州总管府,治所在今大伾山北麓,辖殷、卫、澶、洹四州,领黎阳、临河、内黄、汤阴、顿丘、观城、繁阳、澶水八县。六年,罢黎州总管府,黎州属相州都督府。贞观元年(627年),设道,黎州属河北道,辖黎阳、临河、澶水、内黄四县。十七年(643年)废黎州,黎阳县属卫州。

  五代后晋天福元年(937年),黎阳县改属滑州。

  北宋雍熙四年(987年),黎阳县改属河北道澶州。端拱元年(988年),于黎阳置通利军,治所在今县城东大伾与居山之间,辖黎阳县。元年(1086年),复置通利军。政和五年(1115年),军升为浚州,号浚川军节度,旋又改平川军节度,州治在浮丘山颠,辖黎阳县、卫县。宣和二年(1120年),汤阴县属浚州。

  金天会七年(1129年),河北路分东西两路,浚州属河北西路。皇统八年(1148年),改浚州为通州。天德三年(1151年)复名浚州。

  元初,设省辖路,浚州属中书省(腹里)真定路。至元二年(1265年),改属中书省大名路。

  明洪武元年(1368年)改路为府,浚州属中书省大名府。十月,改属河南行中书省(简称河南行省)大名府。二年三月,改属直隶(京师)大名府。四月,州降为县,始称浚县,县治徙浮丘山东北平坡。永乐元年(1403年),改属北直隶(简称北直)大名府。

  清顺治元年(1644年),浚县属直隶省大名府。雍正三年(1725年),改属河南省卫辉府。

  中华民国二年(1913年)三月,废府设道,浚县属河北道。十六年(1927年)废道设行署(行政公署),浚县属河南省第三行署(驻安阳)。

  抗日战争时期,浚境三权鼎立。1938年7月,国民党河南省政府重划政区,浚县属第十三行署(驻辉县平罗镇)。1939年2月,浚县日伪政府建立,属日伪河南省豫北道(道尹公署驻新乡)。1940年秋,中共浚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,属冀鲁豫边区行署。1941年6月,国民党河南省政府撤销第十三行署,国民党浚县政府改属第三行署(驻安阳)。1945年8月,日伪浚县政府投降告终。

  解放战争时期,中共浚县民主政府隶属仍旧。1947年7月,国民党浚县政府改属第四行署,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。这一时期,浚县处于“拉锯”战争局面,两个政府驻地及辖区变动频繁。1949年5月,浚县全境解放,国民党浚县政府不复存在。

  1949年10月中旬,浚县民主政府改为浚县人民政府,隶属平原省安阳行署。1952年10月撤销平原省,浚县改属河南省安阳行署。1957年11月,安阳行署并入新乡行署,浚县随之改属。1962年12月,复置安阳行署,浚县复属安阳行署。1983年10月,撤销安阳行署,浚县改属安阳市。1986年1月8日,浚县由安阳市划归鹤壁市管辖。

上一篇:返回列表下一篇:返回列表
 

中国河南浚县政府门户网站  河南浚县人民政府主办

备案序号:豫ICP备05010386号  豫公网安备 41062102410634号

地址:浚县黎阳路62号   E-mail:xxwz0001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