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 :首页 > 走进浚县 > 文化珍藏 > 浚县泥咕咕

《浚县泥咕咕》序 一

   《浚县泥咕咕》序 一

  倪宝诚

  最具地方特色,最能体现本土精神风貌的事物,恐怕就是历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了。浚县不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还是文化部命名的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,民间文化艺术源远流长,门类众多,影响广泛。石刻、陶艺、木雕、柳编、布艺等构成了浚县民间文化艺术异彩纷呈的文化谱系,在这个谱系中泥咕咕尤其引人注目。

  我是山东省潍坊地区临朐县人。临朐距潍坊近,幼年时家乡的门神、风筝、剪纸、社火烧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使我一生对民间艺术都情有独钟。参加工作后,我因工作关系常深入到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和庙会采风。我接触浚县泥咕咕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。当时我在河南省群众艺术馆的《豫苑》编辑部任美术编辑,美术部的王今栋先生撰写了一篇《民间彩塑之乡—浚县杨玘屯》短文,此文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初期较早介绍民间工艺品的文章,我在《豫苑》刊物封底配发了一组浚县泥咕咕图片,也是较早在报刊媒体上让读者直观感受,认识这种民间泥塑的开端。也就是从此开始,每年浚县正月古庙会上都留下了我的身影,去时两手空空,回来都是满载泥咕咕而归。

  泥咕咕不仅给人深沉的历史感和史料价值,还给人以深遂、优美的审美享受,体现在泥咕咕作品中的创造精神,令世人震撼。单从审美角度讲,泥咕咕造型生动,令人爱不释手,从深层次说,泥咕咕作为一种原生态的民间艺术,起源于民俗信仰,并非单纯的观赏对象,民间艺人以极其虔诚的心态,凭直觉,让全部精神力量和意识感觉与客体(泥塑对象)融为一体。创造出来的一种富有深刻文化内涵的物化形象。浚县泥咕咕就是远古先民鸟图腾的存世物证,是人类生殖崇拜的活态化石。

  2006年6月,浚县泥咕咕当之无愧地被国务院公布为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”。文化遗产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。文化遗产分为特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。物质文化遗产是物质性的、静态的、看得见摸得着的、以物为载体的;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的、无形的、活态的,以人为载体的,它依靠人的口传心授世代相传,是活着的历史。

 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,已过30年了,30年前我是满头黑发,目前我已白发苍苍。30年中我结识了许多泥咕咕艺人,如王廷良、李永连、侯全德、许德勤、刘玉英等,如今都已作古,离开了人世。去年春节,我去赶浚县庙会,趁机会看望了著名民间艺术家王蓝田,当时,他已病行不轻,我回郑州不几天,就听到了他去世的消息,遗憾的是,这位声名显赫的泥塑大师,临死前竟全然不知他的作品几年前就上了全国普通高中《美术鉴赏》课本,闻之令人哀痛悲叹,后来还是马金章先生将这消息告诉了王蓝田的儿子王学锋,王学锋在父亲的“三七”祭日,将载有其作品的《美术鉴赏》作为供品烧化在父亲坟头。原海燕出版社副总编辑、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乔台山为悼念王蓝田先生,特在自己的博客里建了“王蓝田作品博览馆”,读者纷纷留言怀念这位民间艺人。稍后,我在与马金章先生通电话时,提起了王蓝田,他说:“民艺的天空里,一颗耀眼的星陨落了。”责任感的驱使吧,他谈到要著述《浚县泥咕咕》的想法。我当即给予肯定和鼓励。现在,《浚县泥咕咕》书稿摆在了我的面前,我欣喜地翻阅着书稿,《浚县泥咕咕》的作者,深入民间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考察和采风,在吸取学界对泥咕咕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,对泥咕咕的历史渊源、文化内涵、风格流派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独特见解。相信此书的出版,会在学界引起重视,会在泥咕咕的传承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,我身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的成员,作为从事文化美术工作多年的工作者,向作者表示衷心的祝贺!

  倪宝诚

  (作者系著名民俗专家、民间艺术家、河南省群众艺术馆研究员,中国民间美术遗产保护、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,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,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塑专业委员会副主席,河南民间美术学会会长,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)。

 

中国河南浚县政府门户网站  河南浚县人民政府主办

备案序号:豫ICP备05010386号  豫公网安备 41062102410634号

地址:浚县黎阳路62号   E-mail:xxwz0001@163.com